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财经导读 >

开放的六月主题展丨谢蓓:一切都是为了最完美作品的出现

时间:2022-02-10 09:10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点击:

  “世界上就属艺术家的作品最自私自利了,艺术家只为自己创作,”日本电影导演北野武这样说。谢蓓认可这句话,在他的印象中,艺术创作就是自己和自己较劲。

  谢蓓是重庆人,曾经在杨家坪空气压缩机厂当工人。说起这份工作,他嘴角不自觉有些上扬,“造坦克的。”那时,因受川美亲戚和喜欢画画的父亲影响,他小时候就对绘画很感兴趣,基本功练得非常扎实。高考恢复后,谢蓓顺利考入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在校期间,他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学校足球队在重庆市大学生足球比赛中夺得冠军。在他看来,这在当时是四川美术学院赢得的巨大荣誉,身为主力队员的他,现在讲起来都十分兴奋。时至今日,谢蓓都经常回到老校区,怀念那些单纯快乐的日子。他说:“新校区虽然修得好,很漂亮,但对于我来说,少了一些亲切感,有了距离。我还是更喜欢老校区。”

  毕业后,谢蓓从事室内设计工作,偶尔抽点空闲时间进行艺术创作。直至千禧年初,他下定决心,彻底回归创作。自己和自己较劲的艺术创作,定然是需要心无旁骛的。

  谢蓓的创作,不追求图式化、格式化,没有小稿,直接在画布上涂抹,一遍又一遍地涂抹,不为塑造而塑造,去享受反复覆盖的过程,在过程中去寻找灵感,而过程的叠加,就是作品。

  这样的创作过程,就等于将自己陷入艺术创作之中,徜徉抑或挣扎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能出来,而外部世界已一概与他无关。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艺术作品常令人大呼“看不懂”,即便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也大概率会和创作者南辕北辙。所以,谢蓓在和喜欢自己画作的人交流时,基本不谈画,而是聊聊生活的感悟、最近发生的趣事之类。既然理解都不同,又何必再伤神呢?当然,谢蓓也从不解释自己的画,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观摩欣赏,而这一过程不仅能看见画,也能照见自己的内心。

  艺术从他还懵懂的时候就闯入了他的生活,几十年来,已融入进去成为他生活的重要部分。在这一融入过程中,谢蓓对于生活的所思所想,就自然而然跑进画作里去。喜欢到处去旅游的他,却常常无心看风景,只是感受着不同地方的不同风情。这些感受虽然并不能带给他创作的灵感,却能持续地沉淀在作品之中,使作品内涵饱满、层次丰富。

  随着对生活的感悟愈多,创作的手法日益纯熟,谢蓓的作品质量亦呈螺旋式的上升趋势。为此,他回头看过去的作品,就总能在其中找到瑕疵,有时甚至感到幼稚。正如他所言,不管是画画、写诗、做音乐,作品永远是不完美的,创作者永远无法触摸到自己“最完美”的作品。“当然,也有阶段性的满意作品。”谢蓓解释说,“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作品,作品拥有属于自己的历史阶段,在那个阶段里,我看它是满意的。”

  谢蓓的父亲是一位绘画爱好者,他也算半个“子承父业”,但他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却没有这方面的束缚。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个体,都应该寻找到自己想要的、喜欢的事物,并有权拥有它,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应要有足够的尊重。

  在“开放的六月”融创壹号院展厅,笔者见到了谢蓓的画。神秘、朦胧,仿佛是梦里面的场景。同时也见到了谢蓓,他又高又壮,怪不得当年是足球队主力。岁月镌刻的沧桑,在他身上已化成稳重。作为川美“学长”的他,每年都会观摩“开放的六月”毕业生作品展,不管是那些“老朋友”还是学生、小朋友的作品,都让他感受到重庆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而融创中国的加持,亦让他感到来自社会的艺术传播和大众的普遍认同。在他看来,艺术家的自我只存在于作品之中,“自我”的艺术家,其实并不“自我”。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