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财经导读 >

来闽侯一眼穿越千年探源福建文明……

时间:2021-07-21 14:33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点击:

  闽侯,位于闽江下游,呈月牙形拱卫福州。这是福建政区建置史上第一个县,素称“八闽首邑”,孕育了昙石山史前文化,揭开了闽都文化中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

  1954年1月,闽江堤坝边的昙石村,许多坛坛罐罐被挖掘出来,人们发现了大量白色蛤蜊壳堆积层,昙石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序幕就此拉开。先后10次发掘,发掘面积达2000平方米,共发现墓葬89座、陶窑9座、壕沟2条,出土大批陶器、贝器、石器、骨器和玉器。遗址的时代从距今5500年延续至距今2800年,是福建古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摇篮,它宣告:福建海洋文化从这里开始!

  5000年前,氏族部落的一群先民以闽江下游为中心,披荆斩棘、采贝海滨、逐鹿山林、制陶纺织,开创了八闽人文血脉的先河……

  2001年6月,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正式建成开馆。2008年,新馆落成,免费对外开放。博物馆展览以半个多世纪以来考古发掘出土的昙石山文化重要文物为基本陈列品,充分运用多媒体、图片、文字材料和声光电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多角度、生动地再现了5000年前昙石山人生产、生活的场景。

  侯官村,1300多年前侯官县的行政中心,城隍庙、镇国宝塔和侯官古街见证光阴流转,“千年古村落”名副其实;

  据统计,闽侯全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477处,其中昙石山遗址、灵济宫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81处,青口和白沙被列为历史文化名镇。

  赓续文脉,闽侯人在行动。将每年6月的第二周定为“闽侯县文化遗产保护周”,集中开展文物保护宣传、巡查。实行文物“守护人”制度,落实县乡村点四级责任人,聘任206名文物保护专员。成立专家顾问团,发展文物保护志愿者近200人。推进文物活化利用,探索推出一批古厝(文物)供社会“认养”保护。

  ▲(百年老宅李宅的屋主江月英一边抚摸着修缮一新的窗框和雕花,一边诉说着李宅的故事•林鑫/摄)

  喜娘习俗、竹编、脱胎漆器、根雕、青红酒传统酿造技艺、角梳制作技艺……数千年的历史沿革,八闽首邑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统计,全县拥有36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其中,闽侯喜娘习俗与闽侯传统竹编工艺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项目,12项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项目。

  坚持守正创新,近年来,闽侯着力抓好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提供保障,并且大力挖掘、保护、抢救非遗项目,引导培育“一乡一品”文化品牌。与此同时,闽侯县连续举办了非遗国潮节、“了不起的匠人”等品牌活动,创作非遗主题曲《守“侯”非遗》,编排非遗课间操进行推广等宣传普及工作,让非遗更好地融入寻常百姓生活。

  位于中心县城,闽侯昙石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开街一年有余。已开放的横屿片区,浓缩了明、清、民国等时期建筑,如一座闽侯古厝的“博物馆”。与紧邻的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和闽都民俗园、闽侯县博物馆连成一片,未来这里将打造昙石山文化民俗旅游区。

  荆溪镇徐家村,一个传统村落新生范例正在形成。徐家村古村落风貌区初露芳容,一期保留及迁建老建筑17座。老建筑与田园、池塘、林木相映成趣,通过纵横交错的小道串连成线,拓展“城乡山田水”相融合的新空间。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