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财经导读 >

【财经分析】全球产业供应链面临重塑 应对挑战技术创新仍是关键

时间:2020-09-24 14:05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点击:

新华财经上海8月16日电(记者 杨溢仁) 伴随新冠肺炎疫情的发酵,眼下全球贸易关系正在发生一些根本性的转变,而“缩短供应链”似乎成为了不少企业的首选举措。

面对海内外不确定因素的增多,以及供应链的变动和重塑,分析人士认为,眼下国内在扩大开放的同时,仍需不断提升重要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未来中国市场的可观体量和高速发展必将吸引更多外资流入。

多因素冲击全球供应链

不可否认,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发酵和全球不确定性事件明显增多的双重夹击之下,工厂停工、产能下降,多个国家颁布禁航令、旅游禁令,线下商店关闭,市场需求下降……在全球化格局之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受到疫情冲击,目前全球供应链正面临着极大的考验。

瑞银(UBS Evidence Lab)此前进行的一项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出口导向型企业将部分产能迁出中国的意愿较强、且最近两年有所上升。在中国、北亚和美国企业家的问卷调查中,分别有60%、85%和76%的受访企业表示已将部分产能迁出中国,或者计划转移。

穆迪方面亦预计,很多公司今后可能会寻求分散供应链,以降低对单一供应方的依赖。

眼下,不少业内人士担忧,受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偏空因素的袭扰,全球供应链的变动将对我国部分产品构成一定的冲击,例如将制约国内制造业投资。

“贸易摩擦和相关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在中国进行生产的成本和风险,而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也加剧了供应链缩短的压力。我们估计企业供应链转移或者其推迟国内资本开支可能会拖累制造业投资2个百分点,而我们对2020全年制造业投资下跌5%的预测中已考虑了这一点。”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称。

此外,供应链外迁形势下中国集装箱港口也将面临结构性变化的挑战。

“虽然我们预计中国集装箱吞吐量在今年下降7%至10%之后会逐渐复苏,但全球经济的疲软将制约复苏步伐。”穆迪助理副总裁、分析师吴家荣表示,“此外,本土化趋势料使得更多企业将其产品生产地转移至靠近本土市场的地方。供应安全水平、对单一供应方的依赖程度和其他因素 (包括新生产基地的经济基本面和地缘政治因素)将共同影响企业的供应链战略和选址。”

中国市场仍具极大引力

不过,市场也无需过分担忧。

事实上,外商投资并没有出现大规模撤出中国的迹象。商务部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7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5356.5亿元,同比增长0.5%(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下同)。7月当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634.7亿元,同比增长15.8%,连续第4个月实现单月吸收外资金额增长。

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增速也快于全球水平。那么,如何结合宏观数据理解上述微观调研结果?

需指出,供应链转移和全球化放缓并非新趋势。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贸易增速便开始回落,过去几年全球外商投资规模也有所下降。全球供应链的重塑一直在持续进行,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迁出中国,转向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或地区。与之相伴的是中国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贸易、出口和制造业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逐步降低,而内需和服务业的比重则不断上升。此外,中国出口和工业部门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也在提升。

“我们预计,未来也会有一些企业因中国市场规模巨大并且快速增长而将供应链迁入中国并增加投资。”在汪涛看来,中国市场的可观规模和快速增长正吸引一些主要服务中国市场的企业继续加深在中国的耕耘,甚至将其部分生产移至中国。

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2020年商业信心调查》显示,在626家受访企业中,有89%仍计划继续在中国进行投资,仅有11%的受访者打算将目前或未来在中国进行的投资转移至其他国家或地区,后者比2011年调查时降低一半。中国欧盟商会大部分会员依然秉承“In China, For China”的原则。调查中有65%的企业将中国列为未来投资目的地前三名,而大约一半(51%)企业考虑扩大在中国的业务。

“此外,鉴于企业普遍很在意生产成本高低、是否存在相关供应链、基础设施是否完善,以及生产地的宏观环境和汇率是否稳定,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可能依然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汪涛补充表示。

积极修炼“内功”应是关键

就商务部公布的细分数据来看, 1月至7月,我国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了27.4%,其中,信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同比分别增长了22.2%、57.6%、166.8%和15.6%。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